
8月12日23:30左右,天津濱海開發區一危險品倉庫發生爆炸,爆炸現場火光沖天,附近居民都能聽到巨大的爆炸聲,并有強烈震感,目前傷亡情況尚不清楚。
當前正值高溫季節,也是安全生產事故易發多發時期,全國各地多個省市機關展開安全生產督導調研活動。工業園區“強管理、治隱患、防事故、保健康”安全生產專項行動推進落實情況,加強隱患排查治理體系、安全生產標準化、安全生產誠信體系建設。與此同時,在“互聯網”時代下,用大數據保證安全生產成新時代安全生產的利器。那么大數據之于安全生產究竟有何作用呢?
大數據——事故定責的有力證據
2010年,美國西弗吉尼亞州發生死亡29人的礦難,由于該煤礦的監管記錄保存完整,每條記錄都包括檢查的時間、結果、違反的法律條款、處理的意見、罰款的多少、已繳納的金額、煤礦是否申訴等記錄。
逾千條的監管記錄為事故追責提供了重要證據,最終事故認定煤礦安全健康局無監管失職,出事煤礦所屬公司應承擔主要責任。
大數據——治理隱患的有效抓手
美國佛羅里達州為了治理警察超速行駛問題,通過對不同高速口收費站的原始數據記錄(約為110萬條)的比對挖掘分析,得到了一個驚人的結果:當地的3900輛警車在13個月的時間里共發生了5100多次的超速行駛記錄。通過進一步的篩選分析發現,警車超速行駛的時間竟然大部分都發生在上下班時間。
通過對海量數據的分析處理可以得出的結論是,警車超速行駛大都不是為了執行公務。分析結果公布在《太陽哨兵報》之后,翔實的數據紀錄與可信的分析結果引起了當地民眾的廣泛關注,牽扯到超速案件的12個部門近800名警察受到處理,“警察開快車”事件被有效治理和糾正。
大數據——推進全社會“有獎舉報”
2014年,青島市安監系統微信公眾平臺開通,該平臺的一大功能,就是“有獎舉報”。用戶可以通過視頻、圖片、文字、語音等方式在線及時舉報事故隱患,微信平臺值班員將事故隱患第一時間上報,第一時間查實、查處,并對舉報人給予獎勵。
凡是通過微信公眾平臺舉報所獲的獎勵,安監部門將通過微信支付平臺支付到賬。并且通過該平臺后臺的大數據分析,及時解析出安全隱患的集中地帶,掃出地區內安全盲區。
大數據——經驗轉化為可量化標準
煤氣化爐在實際運行過程中,煤質控制難度較大,特別是幾個重要參數,若調整不及時,很容易造成停車等安全隱患。
兗礦魯南化工公司經過多年運行,積累了大量的工程操作數據和趨勢圖,并加以整理分析對比,發現確實有很多工作可以做到有效避免因煤炭波動而造成的系統停車。
該公司養成了“看渣”制度。煤渣的顏色和形狀最能直接反映出氣化爐的總體運行狀況。于是操作人員堅持不懈地觀察收集不同渣樣、對比操作數據等,觀察、分析氣化爐壁溫趨勢,確定氣化爐爐內流體的流速范圍,再以修訂的數據確定最佳操作量化區間。